“鲍”罗万象——关于莆田市秀屿区南日岛鲍养殖现状的专访

发布时间:2011-07-19浏览次数:502

1997年引入鲍养殖以来,莆田市秀屿区南日岛的鲍养殖己从最初的试验阶段走向了较为成熟的产业化之路。截止2010年,全岛鲍养殖产量达3668吨,创造产值近8亿元。

为了探究南日岛鲍养殖迅速发展的秘密,715日早上900,来自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海西鲜锋”来到了秀屿区人民政府,对莆田市秀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欧俊新高工以及南日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南日岛鲍鱼协会会长林志强先生就南日岛鲍养殖的现状进行了专访。

访谈开始前,工作人员向到场的14名队员一一发放了相关资料文件,使队员们对于南日岛鲍养殖的大致情况与发展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在访谈的一开始,欧俊新高工按照鲍养殖的发展历程与产业链顺序,分点向队员们详细地介绍了南日岛鲍养殖的每一个环节。在此之中,他突出强调了南日岛得天独厚的鲍养殖条件。一方面,岛上除了育苗厂少有其它工厂,工业排污微乎其微。据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内,南日岛周围海域基本上都达到了国类一类水质标准;另一方面,南日岛将原产自中国北方海域与日本海的皱纹盘鲍进行远亲杂交,培养出了著名的优质苗种“南日鲍”,并在每一年都进行更新式繁殖育苗,保证苗种质量不退化。除此之外,在养鲍饲料的选择上,南日岛均选择了新鲜的藻类植物,如海带、紫菜、龙须菜等。以海带为例,在南日岛周围的养殖面积就有3.5万亩。大面积的海藻类养殖一方面为鲍养殖提供了充足的新鲜饲料,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环境效益——吸收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净化了海水水质,为鲍养殖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大环境。

在欧俊新高工的介绍中,令实践队员感到较为意外的是,岛上的若干养殖龙头企业和民间养殖散户已形成了较强的市场意识,自发组织了专门的营销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对成品鲍进行推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生产者获得了更为完全的市场信息,对于市场的动态把握得更为精准时,将做出更为有利于将利润最大化的决策。

在欧俊新高工之后,林志强会长就欧俊新高工的介绍进行了一些补充。在此之后,队员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两位提问,主要获得了与鲍养殖行业的制度有关的一些信息。

区政府一行,队员们收获良多——对之前多方查找的资料进行了查证与核实,并获得了许多有益于后期分析与总结的信息。希望“海西鲜锋”接下来三天在南日岛的调研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也祝愿南日岛鲍产业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