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学习与研究的几点认识

发布时间:2005-09-21浏览次数:1880

计划统计系教授、博导 林擎国个人从教20多年,没有做出什么高深的学问,也没有积累什么有效的经验,只是悟出如下几点体会,提供各位学子参考。首先,确立积极的态度。正如前国家足球队总教练米卢先生所言,态度决定一切。对于处世和行事,应当说,“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贵在持之以恒,“幸运之神偏爱持之以恒的人。这是简单的道理,是想成功构建公司的基石。构建高瞻远瞩公司的人都是极有恒心的人,信奉‘永远、永远、永远不放弃’的座右铭。”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做出一定的成绩。当然,学会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未必不是积极的,每天花点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和体育活动,获得书本和课题学习不到的知识和能力,也能陶冶身心,达到“磨刀不误砍柴工”之功效。 其次,设计学业生涯。有一个学业生涯,谋划一下三年的时间怎样利用、做什么事,可以避免自我浪费。美国人提出“人类最大的浪费是自我浪费”的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为了更好地设计学业生涯,思考“你的现状如何?”“你选择什么研究领域、方向和课题?”“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水准?”“谁是你打算要超过的?”“你有足够的进取资本吗?”“你能坚持下去吗?”“你能否发挥他人的作用?”等问题,并从自己的学术研究优势与劣势以及学科发展的前景与需求加以回答,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学业生涯准确定位,而“准确定位打天下”。 第三,培养创新思维。据说,哈佛大学流传一句名言:“每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的知识或经验,而是思维方式。”美国专家提出文科教育大有前途,因为它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抓住机遇,需要创造性思维。同时,科学家罗素说过:“科学知识是对人类智慧的拓展,没有进取未知领域的兴趣和勇气,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我们不认为那是科学。”做一个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里的学者,需要具备创造性。培养创新思维,应当学会横向思维,扩大多学科的知识面,把自己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须知:“纵向思维是在挖同一个洞,横向思维是试着在别处挖洞。”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因为,“智者看待事物,总比别人多角度。” 第四,善于厚积薄发。做学术研究,需要认真积累研究素材;沙地盖高楼或凭空做文章,是不能成功的。厚积薄发的好处,一是便于文献综述与回顾,不了解某个领域或话题的研究情况,就无从综述;二是有利于选择论文话题,不把握前人的研究成果,便难以确定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三是丰富个人论文的论据,没有积累丰富的研究素材,如何去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积累研究素材,也有方法可究。在这方面,个人的做法是:第一,善于跨学科搜集边缘信息;第二,顺便记录资料来源与作者;第三,将资料在电脑里分类储存;第四,及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想;第五,不可忽视图表资料的积累。 第五,始终不断学习。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美国学者发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主张,认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江泽民同志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呼吁“21世纪的中国应处处成为人人皆学之邦”,提出“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个人的体会是:学习改变命运,学习确保生存,学习促进发展,始终不断学习,而且要善于向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两类老师学习,不可失之偏颇。这样,你才有可能把学术做深、做广,才更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六,增强应用能力。学习理论知识是很重要的,但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也许更重要。不可将“学”“术”混为一谈,“学”与“术”是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两码事。梁启超对此有正确的看法:“学也者,观察事物而以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罗素也指出:“科学自它首次存在时,已对纯科学领域之外的事物发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里,科学家有责任去观察他们的技能是否在符合公众利益下被应用。”当然,正确应用知识,要以当代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不要妄自菲薄,言必称西方,对于西方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当然要学习,但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不要照搬照抄。 第七,实践做人之道。做人之道是做事先做人。所谓做事容易做人难,做人要反复锤炼。做什么样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各国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提出:“21世纪不仅要求年轻一代具有广阔胸怀、知天下事,而且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都有较高的素质。”对于研究生来说,眼前特别要强调学术道德的培育。科学家贝弗里奇直截了当地说:“在知识高度专业化的今天,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自觉无知和学术的诚实,对研究者来说,是两个重要的品格。”培育自己的学术品德或许比积累学术知识、获得学位对一位学者来说更加重要,难度也更大。电视主持人白岩松采访北大知名教授季羡林和“世纪老人”谢冰心后,发自内心的感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这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编者按:本文系林擎国教授在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200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