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若干理论问题

发布时间:2008-09-12浏览次数:276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建设和谐文化,特别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做大量工作,首先应当深入研究其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1、关于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为什么要在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我觉得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要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价值观念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构建一种富有时代特征、人文内涵、中国气派和普遍认同的崭新的现代价值体系,为建设和谐文化乃至和谐社会奠定精神基础;二是要从精神生活的层面解决人们的内心不和谐问题,特别是要解决道德缺失甚至精神危机的问题,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一个安身立命的寓所,进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铸造坚实的理想信念基础。

  大家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间,我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80年代初期,人们甚至还不知道“价值”、“价值观念”为何物,只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才逐步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意识、主体意识、人权等一系列价值概念。这些概念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日常用语到法律文本、哲学话语。其中,有的是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有的则是全新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形成是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像西方近代的人文精神、启蒙思想是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反映和精神动力一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人文精神、价值体系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映成辉的伟大精神成果,它们反映着我们这个时代,同时也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我们要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能不首先做好文化复兴的准备,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总结我们已经取得的思想文化成果,建立崭新形态的文化体系,而建立新的核心价值体系又首当其冲。

  从当下的忧患意识角度看,建立核心价值体系也刻不容缓。我们要在几十年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时间压缩必然使社会矛盾空前集中。而所有这些社会矛盾,最后都要反映到人们的精神上来,形成内心的矛盾,甚至精神危机。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尽管近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人们的精神矛盾问题仍然到处可见,甚至不少人到宗教那里去寻求精神寄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再采用过去那种组织方式和教育方式来解决人们的理想信念问题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正像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社会化一样,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必然越来越社会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崭新的、人们能够普遍认同的、社会化的、现代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以维系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历史一再证明,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民族是任何外来势力所打不垮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内部不能出问题。就内部讲,一般的社会矛盾并不可怕,而最大的问题是能不能做到万众一心,这也就是能不能有共同的理想信念问题。而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

  2、关于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所谓“价值”指称的是事物对人的有用性。它是人们用来评价事物“好”与“不好”的一个概念。一般事物有经济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经济学研究的“价值”就是商品的经济价值,这不是我们在这里所研究的对象。我们这里所讲的“价值”是指社会性事物的伦理价值、审美价值,主要指称人们社会行为的“好”与“不好”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判断有多个方面,会形成多种价值观念。所谓“价值体系”在这里是指由多种价值观念所构成的评价体系。而“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定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所构成的体系。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在它的引领下中华民族的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它逐渐式微。“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形成了崭新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富强为指向的核心价值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价值观念日益涌现,为我们民族的现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大量思想资源。但如何整合这些新的价值观念,使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形成新的科学的价值体系,并成为全民族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坚强精神支柱,仍然是需要下大功夫才能完成的事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当说,这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我国现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科学的价值标准。如果我们每个公民都能够自觉坚持这样的价值观并时时刻刻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的民族就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蓬勃的生命力。当然,要进一步明确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并使之成为具体的行为规范,还需要提炼出一系列基本的价值概念。例如,中国古代有仁、义、礼、智、信等,西方近代有自由、平等、博爱等。我们现代核心价值体系也应当有这些标志性的价值概念,如科学、务实、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文明、环保、和谐、和平等。这样,才能把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相衔接,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衔接,把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相衔接,使现代价值观念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3、关于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那个时代文化体系的灵魂。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当然也是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根本。中国现代文化体系发端于“五四运动”,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今天这个过程仍然在进行中。文化的基础是“话语”体系,也就是概念体系。中国现代文化的话语体系从何而来?对此,人们研究不多,所以认识也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我想是可以肯定的,即我们今天的话语体系很大部分来源于对西方文化的引进,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系统翻译和研究,同时还有中国传统的许多好的概念,并创造了不少中西合璧的新概念。在新世纪,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仍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延续,但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要赋予中国现代文化以更多的和谐特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首先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能够反映这个价值体系的概念体系。

  4、关于在构建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综合创新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坚持“古今中外”、“去糟取精”法,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我们所倡导的理想信念等价值体系没有很好地与中国传统的优良价值观念相衔接,也还没有很好地与西方近代市场经济发展中所形成的优良价值观念相衔接。因此这种价值体系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还有一定距离。今天,我们要完成构建现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任务,必须克服这些不足。比如,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特别重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逻辑,它把个人、社会乃至人类的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主张人的理想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又以孝悌为本,尔后才谈得上做一个好学生、好朋友、好人乃至好官员、好君主等等。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很好地与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衔接起来,才能植根于中国深厚的社会土壤,才能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而富有生命力。当然,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不可能为今天的人们提供社会发展的图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理想。所以,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在总体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在现代科学之上。至于与西方优良价值观念的衔接,特别是与近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自由、平等、诚信等等观念的衔接,也作如是观。

  5、关于建立健全核心价值观念培养机制问题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本质上是在建设我们现代形态的民族精神支柱。综观人类历史,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有着不尽相同的精神支柱,或采取科学的形式,或采取宗教的形式,或采取二者兼有的形式,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要培养人们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以便维系本民族的稳定生存和繁衍发展的。而且,任何精神支柱的建设都有这样几个基本要素:经典文本、传授者、接受者、礼仪规章、物质载体等。例如宗教教育中有教义、僧侣、教徒、仪式、神像和教堂等,在学校教育中有教材、教师、学生、礼仪、展品和教室等。因此,我们要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深入研究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同时,注重深入探讨实施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机制问题。比如,我们既要编写好相关文本,又要培养相关教师,还要善于联系广大社会成员的实际精神需要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实际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大众教育经验,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尽量降低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的成本,大力兴建相关的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大力发展反映核心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以及各种传媒等,以便人们参观、学习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又如,我们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应适当增加礼仪教育的内容,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仪。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科学的价值观教育,才能使人们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实现社会理想,在知识学习和艺术欣赏中陶冶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人格和科学而高尚的价值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问题是应当尽快研究清楚的。对此,笔者研究不够,在此只是想抛砖引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