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紧张是我国亘古不变的难题。在此背景之下,黄牛、网上购票平台、各种抢票软件应运而生,而其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在春运大潮中的购票体验及问题,引起了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农归故里”实践队的兴趣。实践队着重从民工处取得数据,对福建地区民工利用高科技手段(诸如抢票软件提供的加价抢票服务)获取火车票的难易程度、民工对此服务的态度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使民工获得更好更便利的购票体验。
实践队的实践队共走访两个工地、一个工厂,取材范围囊括厦门、漳州等地区,共取得百份以上有效数据。
7月8日,实践队进入两个工地采访民工。两个工地均位于厦门市。实践队的队员进入的第一个工地正在施工,环境也相对恶劣:地下施工层光线阴暗,道路泥泞。在这里,实践队见到了第一个民工。
工作中的他满脸疲惫,但却还是积极地回答实践队的问题。春运回家对于薪资不高的他来说较为艰难,甚至有两年被滞留在工地。黄牛票对于他来说是需要花费极多却无可奈何的办法,但近年某些购票软件推出的“加价抢票”服务却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善,虽然加了一部分价格,但却让这位朴实的民工以在黄牛处更低的代价拿到了回家的通行证。
接着实践队乘坐工地电梯直达四十五楼。此处阳光暴晒,天气闷热。而四十五层的民工与之前那位一样,面临着春运回家难的问题。
第二个工地,实践队实践队选择了民工住宿区进行调查。从调查图片中可以看出,此处环境更佳,民工们多携亲属在外务工。在问及回乡问题时,有部分家近的民工倾向选择大巴,而火车仍然是更多人的选择。民工年龄从二十几岁至四五十岁皆有,其中年轻人更喜欢选择网上的购票方式,并对加价抢票服务更为支持;而相对年长的务工者则在春运时面临比年轻人更困难的处境。
7月15日,实践队采访了一个位于漳州的工厂内的员工们。与工地不同的是,工厂内多为女性员工,回家方式更为多种多样,但选择火车回家的员工仍然面临购票的困难。
至此,实践队的实地调研全部结束。春运大潮确实给民工带来了阻碍,但实践队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政策的变化,民工的境况一定会显著改善。
经济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