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26日,“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乡净如缤”实践队徐爱姣、宾川、何玉珠、严蓉、张芷琪、罗帅、刘洋7名同学。以探寻广西平南农村垃圾处理模式为课题,分成两支小分队,深入基层进行实践调研。
第一小分队平南县调研
25日上午,第一小分队抵达平南清洁办,和负责对接的平南清洁办综合组负责人黄如密进行了交流,他为实践队介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四个阶段,分别为: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该县目前正处于第三阶段即宜居乡村阶段,对于垃圾处理,平南县采取“户清扫-屯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五级模式,2016-2017年为农村垃圾处理的两年攻坚期,主要通过投放垃圾车、垃圾箱、小型铲车等环卫设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践队员就资金来源及去向、垃圾处理现有问题、垃圾处理外包情况与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25日下午,第一小分队到达平南无害化垃圾处理厂,陈厂长热情接待并积极配合实践队的调研。陈厂长耐心回答了队员们提出的关于垃圾存量和处理流程的有关问题,并在采访后邀请队员参观垃圾处理厂的运作流程。队员们在参观中不断提出问题都得到了解答,并学习到了不少有关垃圾处理的知识,同时对平南县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成功表达了自己的赞叹之情。
第二小分队丹竹镇调研
25日上午,第二小分队抵达平南丹竹镇镇政府,负责美丽丹竹项目的镇政府干部张夏兰热情接待了实践队队员,并接受了采访,详细地说明了丹竹镇的基本情况和“美丽丹竹”活动的进展。 丹竹镇有11个行政村,人口约12万,盛产特色名优水果,还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依托水泥产业成为平南县的工业重镇,工业污染也主要来源于泥灰扬尘。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来源,负责人表示,分别来源于上一级的拨款、乡镇自筹和向村民收取的保洁费。谈到对农村垃圾处理相关活动的建议,负责人认为应当循序渐进地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加快相关基础设施投放与建设,除了保证垃圾桶、垃圾车等设施的投放,还要加强“村村通”公路建设,方便垃圾收集和转运。
25日下午3时许,第二小分队抵达丹竹镇丰塘村,访谈了村支书戴镇朝和村委员主任李明姬。李主任介绍到,丹竹镇丰塘村有1267户,8080人,属于中等以上的大村,主要产业是水果种植。 戴支书指出以前垃圾是自己乱倒乱放,“美丽乡村”实行后村民可以自觉做到将垃圾扔入垃圾桶内。并且道路、村中都有垃圾桶投放。调查发现,由于当政府、企业、居民三方通力合作,村里清洁情况明显改善。
采访完毕后,小分队立即到村里进行问卷的随机发放。由于大多数村民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独立填写问卷,队员需要以口述形式完成问卷填写。另一方面由于当地人多讲方言,普通话水平不高,实践队员与村民交流起来有一定的障碍。多亏了联系的两个地陪同学充当方言翻译,使得问卷填写得以顺利进行。两位地陪同学还和队员一起顶着高温在马路旁、商店里发放问卷。通过一个下午的努力,实践队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实践心得
经过两天的实地调研,队长徐爱姣同学颇有感触的说到,“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对于垃圾处理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实际流程缺乏了解。这次学校的“喜迎十九大,青春建新功”的主题实践活动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让实践队能够走出象牙塔,接触到实实在在的垃圾处理流程。在这几天的走访过程中,实践队不光学习到了垃圾处理的有关知识,更是对实践队自身能力的一个重要锻炼和突破。实践活动的开展,正是大学生实现青春梦,践行“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经济学院学生会宣传中心、团总支实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