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养天年】躬亲实践,为爱延续

发布时间:2017-07-29浏览次数:363

716日,“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e养天年”实践队相继采访了埔南区厦门大学离休老干部社区离退休厦大老教授和开元街道辖区社区的老年人,调研互联网+养老情况。

首先,在社区的助老员们的帮助下,队员们来到了埔南区厦门大学离休老干部社区. 探访离休厦大老教授获得厦门市"互联网+”养老一线新鲜资讯。总是在校园里、课堂上见到老师们认真授课挺拔而健硕的身影,这也是第一次,实践队员走进退休老师的身边,以晚辈的姿态深入调研现状,关怀养老生活。也因为有热情的社区助老员尽心的帮助,实践队员与教授们实现了流畅、亲近的交流。

第一位受访者,是一对90高龄的夫妇。家里在住的只有两个老人,虽年事已高,依然精神矍铄。老叔叔和老阿姨与社区助老员们和实践队员畅聊不绝,既忆往昔,亦看今朝。两人都是曾经参加过革命的老干部,49年以后,来到厦门大学,便落户鹭岛,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生活。老奶奶曾经是鼓浪屿的妇联主任,现在还能看出来当年的干劲与风采。而老爷爷常年服药。二老的子女和孩孙们,如今都远在重洋,但当问到会不会感觉到孤独时,老人们表示很欣慰儿女很孝顺,经常带孩子们回来探望我们。两位老人的生活质量有保障,心情也十分平和,对国家现在的养老政策和举措,纷纷表示满意和赞赏。

人未见,声先闻,第二位受访者是一位热情大方,浑身都充满了精神劲儿的叔叔。而与他的声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自理能力——老人在晚年患上了中风。当听说我们是厦大的同学时,老人非常激动。孩子你是哪个院,哪个系的啊?浓浓的北腔味扑面而来,实践队员惊喜地发现,他曾经竟然是经济学院财政系的老师。随后他与实践队员聊了许多,从年轻时鲜衣怒马的豪情壮志,到岁月碾尘中逃散的流沙。尽管语言上,部分的沟通存在些许障碍,实践队员也始终对老人谈起北伐、谈起曾经的战友、曾经的革命岁月时,眼里泛起的泪光印象深刻。虽然我们生在和平幸福年代,未曾经历过,却不影响我们被这段跨越时间洪荒的感情深深触动。

老人的老伴是曾经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老人中风后,家里因为二位老人行动不便,请了家政阿姨帮忙。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实践队员感受到他们对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的渴望,可是由于楼层没有电梯,二位老人自身行动的不便成为长期限制他们呆在室内的问题所在。同样的情形,老人们特别需要送餐服务,而这正是厦门市尝试运作的互联网+居家模式所针对的痛点之一。实践队员执笔聆听,将这来自老人们亲身的需要与渴求一一记录,希望为这切实落户的养老政策添砖加瓦。实践队员的养老服务调查,任重而道远;而中青一代,对老人的关心与呵护,需更上层楼。

在开元街道内的社区,实践队调查了居家养老情况,实践队员与爷爷奶奶们谈生活、聊趣事,详细地与他们分享了新型模式下养老生活的点滴体验和改变。尽管走进社区,实践队员意料之中地遭遇了很多的阻碍,闽南方言的交流障碍,对互联网+”闻所未闻的疑惑.....实践队员的调查也曾陷入胶着、进展颇缓,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是,队员们都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调研不仅仅是一次收集信息的渠道,更是走向老年人群体、关注关心关爱老年人的重要契机。实践队员有着饱满的热情、充分的耐心和最温暖的笑容,聆听每一位老人讲述的家长里短与乡野见闻。

 

经济学院学生会宣传中心,团总支实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