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联山东分队】分组调研,实地走访——山东省枣庄市“河崖柳编”的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0-08-14浏览次数:154

   我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为落实“不跨区调研”的实践安全要求,并契合“返家乡”的社会实践主题,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国际银行复联山东分队综合考虑实践队所在市区情况和当地经济文化特色,按地区将队员五个小组分别选取当地特色产品进行实地调研,以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安全有效地完成“返家乡”社会实践。

2020727日到81日,李朝政同学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河崖村展开实地调研,对当地特色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崖柳编”的产销状况和受疫情影响的情况进行了解。



深入了解河崖柳编在疫情前后的实际发展情况,实践队在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河崖村进行了走访,通过对村民的简要采访初步了解村内柳编现状,并对两户正在进行柳编的村民进行实地观察和访谈等形式的调研,以求真实了解河崖柳编发展现状

在对村民的初步采访中,队员了解到,河崖村从事柳编生产的村民在不断减少,村里的青壮年大都选择外出务工,现在还进行柳编的村民很少,并且几乎全是老人。近些年,陆续有媒体到村里进行柳编拍摄和采访,村里也建起了具有柳编特色的雕塑,但是河崖柳编的传承状况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

随后,实践队队员联系到目前在进行柳编的两户李姓村民,并进行了访谈和实地观察。经过村民介绍队员了解到,目前柳编行业较之前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村民往往不再需要自行种植柳条并处理,而是从徐州等地购入初步处理的柳条进行编织;编织完成后,也不需要村民自行到集市上贩卖,而是由专门的商贩上门采购。



村民提到,河崖柳编往往在每天的早饭过后开始工作、在下午结束,具体工作时间较为灵活。在编织前需要提前对柳条进行浸泡等初步处理,柳编全程在地窖中进行,以保证柳条的柔韧性,产品编织、定型后才可以选择在地窖外进行锁边等程序。在实地观察中,队员发现,河崖柳编的产品十分坚韧,在其生产过程投入了大量人力。

访谈中队员了解到,河崖柳编的成品中,投入的人力远超物力,一些柳编产品如大型箔篮,一天可能只能做两件,而村民赚取的利润并不多,这也是年轻人不愿从事柳编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目前村民是各自进行柳编,没有实质上的合作社统一柳编标准和定价,质量不一的同种产品的收购价格可能相差十几元甚至几十元。

当提及目前河崖柳编的种类时,村民表示,“目前生产的柳编成品主要以箔篮和筐为主,都是些传统手艺,主要是看收购人的要求。”据了解,目前柳编成品主要作为特色产品出售,或者出售到临沂附近作为婚嫁习俗的器皿。产销环节的分离使得河崖柳编的产品为契合商贩销售要求的传统产品,在所需传统柳编产品种类减少的同时,并没有创新型产品的产生。



通过这次调研,队员对河崖柳编的发展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感到非遗传承任重道远的同时,也坚定了“学有所成,造福桑梓”的想法。现在,社会对各类非遗传承和同时产业发展更加重视,实践队也将对家乡其他特色产品进行调研,为家乡特色产业发展尽一份力。

/李朝政

/李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