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赛罕】宣传弘扬内蒙文化,来自内蒙古草原的儿女情怀

发布时间:2020-09-13浏览次数:186

2020年新冠疫情不期而至,特殊时期减少人流外出,为了响应厦门大学“我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故事”实践号召,2020“我的返家乡故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厦门国际银行白音赛罕实践队全体成员回到故乡内蒙古自治区美丽的科尔沁草原进行实践调研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调研方式,在谨防疫情的情况下宣传弘扬内蒙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次实践小队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斯琴高娃民族服装厂,服装厂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斯琴高娃老师一手创办,从事民族特色服饰、配饰的生产制作。起初服装厂只是一个小工坊,斯琴老师从事一些简单的服装加工修剪的过程,之后随着工坊规模的日渐壮大,由几平米的小房渐渐扩增为二百平、五百平、上千平的大型工厂。生产服务的方向也由原来的服装加工转变为如今的民族特色服饰的制作。不仅如此,随着服装厂的日益壮大以及民族文化的日渐衰落,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情况,并授予斯琴高娃民族服装厂通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同时授予斯琴高娃老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头衔。

829日,白音赛罕实践队有幸来到服装厂同厂主斯琴高娃老师进行一个简短的咨询访问。在向实践队讲述服装厂的建厂史之后,还讲述了民族服装的一些特点,无论是蒙古袍还是长靴都有着蒙古族特色风情的花纹,蒙古袍宽大袖长不仅为了防虫叮咬,更为了适应草原昼夜骤大的温差……



但是蒙古袍不仅仅是蒙古族的标志,不是只能在内蒙古自治区由蒙古族人民穿戴,更可以宣扬全国,传播到世界。斯琴高娃老师身为文化传承人也是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这次和实践队的会面也是在两次出差任务之间抽出时间来进行的。在谈到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时,斯琴高娃老师也是反复强调了当今社会越来越趋于民族融合的现状,虽然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团结,但另一方面也会让一些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日渐被人遗忘,哪怕是蒙古族这个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也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渐渐的让民族特有的色彩褪去。而对此国家也是下达了民族文化“抢救”的命令,“抢救”一词老师反复向实践队强调,由此看出民族文化保护迫在眉睫。她也表示,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定于这个特色文化存在的地区,蒙古族的文化也不应只有蒙古族人民来学习,要先传承下来再对外弘扬,民族的服饰、蒙古族的文字和语言、马头琴的演奏这些都可以用来吸引省外的人来学习,民族的融合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做好民族文化的对外输出,这样才能对民族文化进行更好的保护。



最后在老师谈及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感情,不是“热爱”而是“保护”,没错就是保护,也许保护表面看来并不能称之为一种情感,但那是对于文化传承人对于一种文化发自内心的呵护的之感。

经历了这次实践,白音赛罕实践队的成员也感悟到家乡文化传承的任重道远,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只靠老一辈传承人来努力,更应由新一代青年能够背起责任的行囊,从现在开始注意到这个艰巨的任务,传承更要从青年做起!


/包赫延

/包赫延 陈思宇 刘雅茹贵 李睿鑫 布庆芳 其乐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