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陌众采】大山深处的精准扶贫
——经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农陌众采小分队
七月的杨梅村,水稻田中充满着清新与淡香,黑母鸡在田间叫着闹着,四周环抱的群山更加绿意葱茏起来。
杨梅村是德华的一个小山村,“一亩良田”是福建省农业众筹项目的经典案例。杨梅村的发展过程不只是中国贫困农村脱贫的一个缩影,更是促进农村与城市相互交流、促进中国农业原生态化的典范,蕴含着丰富的调研价值和素材,也是高校学子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的一个切入点。
7月2日至3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农陌众采实践队一行6人赴泉州德化县杨梅乡展开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任务。重点调研在当地获得显著成效的“一亩良田”农业众筹项目。经过3小时的大巴、2小时的崎岖山路,终于踏上这距离厦门约243公里的土地。
吕斯达原是《泉州晚报》经济部的记者,后下乡到德化担任村干部,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贫困后,成功策划并实施了“一亩良田”众筹项目,这不仅在短短一年中使当地经济有了极大改善,更是扩大了该地及周边村庄的农业生产方式。今年泉州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林栋梁也提交了一份《探索农业众筹经营模式,创新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的提案,这不仅代表该项目的成功及省领导对他的“众筹农业经营模式”的大为肯定,更代表着该项目的巨大前景及重要意义。

队员们到达杨梅乡后对吕斯达进行了深度访谈,详细了解了“一亩良田”在一年中取得的进展与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吕斯达说:“之前我们的众筹可能侧重众筹扶贫,但这种靠情怀的方式不可能持续进行下去。要想真正脱贫,唯一的办法就是帮助其找到挣钱的出路。我们做农业众筹的是想使众筹者和农民同时盈利,甚至帮助解决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帮助农村脱离贫困。”
紧接着吕斯达带领实践队参观了杨梅乡700亩水稻基地,及一些先进的农业耕种设备。实践队同时走访当地农民,深入了解了农民生活现状,感受到“一亩良田”对农民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在本次实践中,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一亩良田”项目在这两年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现在农村面临的种种经济与社会问题。队员们也会努力完成好将来的调研,争取为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经济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