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溯风”实践队走访泉州市文化局艺术科及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

发布时间:2011-08-07浏览次数:

8月1日,依旧是厦门大学“乐府溯风”实践队队员们奔波的一天。在为期一个多星期的采访中,今天是队员们路程最长的一次,两个采访单位都离队员们很远,早在前一天晚上,队员们就通过地图获取了相关信息,但还是免不了通过手机导航系统找到目的地。

今天队员们采访的两个单位分别是——泉州市文化局艺术科及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

面对剧团改企政策 地方政府将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走访了泉州市文化局艺术科蔡湘江科长之后,上午,厦门大学“乐府溯风”暑期实践队一行人再次来到文化局,采访了艺术科的两位工作人员,希望通过基层工作人员了解更多关于政策实行方面的问题。

工作人员小陈告诉队员们,中宣部和文化部制定了大方向的方针政策,也就是剧团改企,但具体的落实还是有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的。泉州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城市,在闽南地区,泉州的戏曲是剧种最多也最正宗的,因此,政府考虑到珍贵性、艺术价值高和濒危这三方要素,可能会将梨园戏、木偶戏和南音化转为全额的公益型事业单位,而高甲戏、歌舞剧团这类本身市场就较为广阔的则将推向市场。所谓公益型事业单位也就是以公益演出的形式来进行的表演,对比现阶段的差额补贴政策,剧团都是通过有偿的表演来获得其他经济收入。

据了解,中央的政策有三条路线,其一就是化转为全额公益事业单位;其二则是转为企业单位,由剧团自负盈亏;其三则是注销,但走注销这条路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除非是相当不景气的剧团才会建议其注销。

提及剧团如何应对改企问题时,小陈告诉队员们:“目前泉州地面上大部分的剧团仍处于观望状态,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身业务做好,自身水平提高了,观众多了,也就不怕改企问题了。”

泉州作为闽南戏曲文化的中心地,却未能将闽南戏曲打造为城市明信片推向市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泉州不是旅游目的地,虽然资源丰富,但大环境不行,两位工作人员表示,或许到2015年厦漳泉三地同城时,泉州能更好地发挥戏曲文化的经济效益。但对于戏曲的艺术性和商品性这双重属性而言,小陈说:“艺术属性带来的是社会效益,弘扬真善美,但当商品性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还是应当以社会效益为先。”队员们对此十分认同,频频点头。

努力以方言抢救方言 闽南语频道从始至终的第一要务

结束了上午的采访后,下午,队员们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采访该频道的正、副总监。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是一台具有泉州地方特色的频道,是以闽南语为传播载体、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两岸乡亲”为宗旨的中国大陆第一个全部采用闽南方言播出的文化娱乐频道。

戴总监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待了队员们,他首先为队员们介绍了闽南语频道的总体情况。“以方言抢救方言”是该频道从始至终的第一要务。戴总监告诉队员们:“闽南语的语言魅力是强于普通话的,它还包含了许多古文文化,但目前随着普通话的普及,闽南语逐渐有了走下坡路的趋势,如果没有方言这个载体,闽南文化将会流失。”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闽南语频道于2007年5月12日正式开播,带动了闽南歌曲的流行,也刺激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

在简要向队员们做了介绍之后,戴总监又开始了繁忙的工作,翁副总监接着回答了队员们的提问。

翁副总监告诉队员们,戏曲是一种品读和消遣的艺术,它承载的地域文化特色最为强烈,是必须存在的,因此,闽南语频道的《咱厝戏棚》栏目在每天困定时间播出名剧名段,并加以讲解示范等。节目组编排人员对受众进行调查研究,在泉州本地,戏曲目前的观众群体主要还是老年人,他们往往在下午的三点至五点间有闲暇时间,从而编排人员将节目放置在这段时间内播出。

此外,翁副总监还与队员们探讨了闽南语是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方言,因此传承非常迫切这一问题。“虽然你们的长辈不会或只会一点点英语,但你们依然能够把英语学好,这是因为英语是有文字的语言,你们可以通过书籍学习;但闽南语不同,现在的青少年多是以普通话为主,他们原先可能有不会说普通话的祖辈,但为了和这些孩子们交流就会讲起带有地瓜腔的闽南话,这已经是一种潮流,我们频道现在做的就是逆潮流,希望以此保护闽南语。”翁副总监说。通过她的话,队员们了解到闽南语不仅仅是日常交际的工具,更是一种需要大家共同保护的文化资源。

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后,队员们收获良多,而明天,实践队将奔向此次实践采访部分的最后一站。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乐府溯风”实践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