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与全新的征途——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海韵经厦”实践队 走访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

发布时间:2011-07-31浏览次数:

2011728日星期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海韵经厦实践队走访了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与其下属渔业处的两位处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厦门渔业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早上10点,队员们在海洋渔业局所在地——市劳动力大厦集合后正式开始了今天的实践活动。在步入大楼之前,队员们心中或多或少的对与今天的访谈存有疑惑。从数据上来看,厦门市的渔业面临着占总体经济比重减少等一系列的问题,加之当下社会上对于传统产业的质疑声四起的现状。然而实践结果再次教育了我们: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进入海洋渔业局后,就受到了渔业处刘处长热情的接待。在之后的深入交谈中,我们发现数据并不能完全的说明现实,而仅仅是现实的一个侧面。就以开始访谈时提到的远洋渔业发展现状来说,数据上厦门目前只有11艘具备远洋作业能力的渔船尚在生产且全部挂靠在东山进行管理,但事实上厦门的远洋捕捞技术及设备在同行中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生产效率也较高。这提醒了队员们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思想进行实践,也不能一切都仅凭数据下定论。了解了这一点后,队员们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访谈的气氛与思考的深度也向着可喜的方向变化。

随着访谈的逐步深入,队员们逐步了解到,渔业尤其是传统的捕捞养殖产业处于萎缩的状况。一方面与行业条件艰苦,新一代年轻劳动力不愿进入行业内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资源的稀缺与分配有莫大的联系。渔业依托的自然资源主要为岸线与海洋鱼类储备,由于近年来厦门市的建设“港口旅游城市”战略的逐步实施与近年来捕捞总量较高的情况未能缓解,以上两种资源在渔业上的贮备愈发的减少。传统渔业现在正处于穷则思变的关键时刻上。对此,海洋渔业局采取了引导产业转型的方式。在原有零散粗放式渔业的问题上,采取引导离海渔民开展旅游项目,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小嶝岛休闲渔业已经成为了公认的成功典型。在养殖产业上,采取了“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新思路,即种苗业与水产深加工行业在内,养殖业向外迁移的战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厦门在资本和技术上的优势并减少由于资源稀缺带来的问题。

在谈到捕捞的发展方向时,刘处长提到了厦门市原本在远洋捕捞上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导致了现阶段发展反而落后于全国其他后起地区。在加强政府的扶持之外,如何利用好之前积累的技术等优势也是厦门远洋渔业能否重新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关键。我们相信厦门的远洋渔业将如凤凰的涅槃一般,浴火之后的光芒将会更加耀眼。这也是每一位关心厦门渔业发展的人所期盼的。

另外,渔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方向,观光渔业,水产养殖加工产业化等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亮点。或许现在还不能看到十分清晰的未来方向,但正如法拉第所言,婴儿的力量并不仅限于他的今天,更在于长远的未来。我们相信,渔业在这全新的征途面前,一定可以焕发新的春天。

在访谈行将结束之际,渔业处的池处长也加入了访谈之中。池处长也是厦大的校友,作为一位学长,给了我们很多心得与建议。不仅关于渔业的现状,还提到了对我们的实践与学术方面的期望,希望我们可以秉承厦大学子在学术上的严谨务实作风,立足社会,关注现实,切实的完成实践的使命与意义,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学子们的贡献。

此次的实践活动使大家从中收获颇多,让大家更加确立了信心,明确了实践的目标。相信在明确的目标与强大的动力鞭策之下,海韵经厦实践队可以走的更深更远。海韵经厦,经厦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