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9日,著名资深经济金融学家、辽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白钦先教授莅临由我校金融系主办的“金融名家论坛”,为师生们做了题为“次贷危机视角下经济金融理论误区的反思与哲学思考”的精彩座谈会。讲座由我校金融系张亦春教授主持,金融系杜朝运主任等相关教师、博士、硕士等到场认真聆听了白教授的报告。
白钦先教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他对次贷危机从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的思考,他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实例分析了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基本背景,分析了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他用“七个是”概括总结了次贷危机的本质和实质:第一,这场危机是美国的国家信用危机,是美国的国家道德危机,是全球性的信用和信心危机;第二,是美国的极端消费主义文化危机;第三,是市场原教旨主义政策理论危机;第四,是过度虚拟、过度衍生的金融资源危机;第五,是全球性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以及国际金融结构严重性的失衡危机;第六,是经济学、金融学的人文价值观认同危机;第七,是现存的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可持续发展危机。白钦先教授强调,这次危机启示人类应该对现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做一个根本性的改变,这才能避免未来更多危机的发生。
白钦先教授分析了中美两国在当前世界背景下的经济关系,他强调,要坚持中国思维主体性,警惕中国思维美国化。美国以其国家战略维持了美国经济持续多年的繁荣与发展,利用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实现美国国家利益最大化,依靠美元的霸权地位成功地套牢了世界各国,“绑架”了全世界。但次贷危机的爆发,使 “美国人信用度最高、美国金融体系最优、金融监管最严”这一神话与光环被戳穿与破灭,它将加速美国经济金融霸权,尤其是美元霸权衰落的进程。面对这次危机,中国需要反思美国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极端消费主义文化,更重要的是需要转换思维模式,实现中国思维自主性或者思维主体性,从国情出发按照符合本国发展的方式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讲演的最后,白钦先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金融衍生产品的哲学价值认识。金融产品不仅具有自然科学里定义的工具价值,它还具有“人文的、社会的、伦理的、对自身和社会承担起责任的”伦理价值。白教授两个多小时深入浅出的精彩讲演,为我们研究金融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师生们报以这位“为人惟诚,为学惟新,为道惟真”的老教授经久不息的掌声。
经济学院金融系研会宣传部:杨璇
新闻链接:
白钦先,辽宁大学教授、博导,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同时被中山大学聘为该校岭南(大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亚太金融学会中国理事、中国人民银行教材工作委员会委员、太平洋盆地国家财政金融会议国际学术评审委员会中方委员,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学院等十多所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在国际经济金融比较研究、政策性金融研究及金融资源理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领域有开创性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金融界有较大影响的资深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