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晚,由共青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委员会主办,经济学院团委学生会(漳州校区)科技学术部与厦门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学经济》编委会共同承办的第11届“经济之星”大赛在学生活动中心229揭开战幕。本场比赛由09经济系的韩晨皓同学与雷洁同学主持。
在初赛的题海沉浮中,“耳朵”队、“经亦求经”队等8支队伍脱颖而出,成功地闯入复赛。
旁征博引:慧眼看财经
比赛一开始,首先进行的是“慧眼看财经”环节。在该环节中,各个参赛队伍按照事先的抽签顺序上场,选择与屏幕上数字相地应的时事视频,并在观看后回答给出的问题。
本环节中,各个参赛队伍的回答风格都反映出了自身与众不同的风格。在分析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品第一大国”这一现象时,来自金融系的“经世济邦”队使用了宏观经济学中的GDP计算公式,借以分析中国目前GDP数字的“含金量”。而来自计统系的“SIE”队,则在分析日本地震对亚洲股市的影响时,展现了他们严密的逻辑、缜密的思维与广阔的视野:从生产全球化到金融市场的资本撤离、从生产链的中断到市场信心的动摇,他们的全面精到的分析,折服了在场的评委与观众。
风暴来袭:给力问答君
紧接着,8支参赛队伍在“给力问答君”这一快问快答的环节中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每一队的代表不仅有着时间的限制,更面临着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金融学、时事热点、百科知识等多科目甚至是跨学科知识的轮番考验。这对选手们的知识面提出了不小挑战。但能杀入复赛的选手自然实力不凡,大部分的上台选手均能应答如流,并且正确率之高让人惊叹。但依然有些选手没能顶住压力,回答时节奏没有把握好,错误频出,留下了些许遗憾。
专业or创意:经济“模”力
作为全场比赛最后的环节,经济“模”力以对实际案例的经济学模型分析为比赛形式,是全场比赛中最为考验参赛队伍专业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其中,所提供的案例均是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图书馆占座、校园网与宽带的选择、食堂菜价上涨等。题目涉及面虽小,但同学们的分析却是头头是道:效用函数、供需模型、弹性分析、博弈理论等专业知识信手拈来。第3个上场的“界点”队在分析本专业课程与其它院系课程的效用对比时,从始自终都贯穿着严密的数学论证,他们对经济学模型恰到好处的替换与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然而,来自计统系的“SIE”队则是另一种风格,他们在简要地用模型论述了教室在自习与举办活动这两种用途之间的平衡问题后,极富创意地提出了“校园币”这一概念,将原本“先来先得”的教室在分出固定数量给同学们自习之后,将剩下的教室资源市场化,并从可行性、监督管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一方案,他们创造性的意见给现场的观众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比赛的尾声,07级经济系学生、《学经济》第10届执行主编罗雪梅学姐对这场比赛做了简要的点评,并宣布了比赛的结果。最终“界点”、“耳朵队”、“G.E.W”、“SIE”四支队伍力挫群雄,拿到了决赛的入场券。请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他们在决赛中更加精彩的表现。
经济学系 杨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