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一有什么活动,最先出现的总是学生记者的身影。学生记者总是在某一个角落里拍照、写新闻,他们跑前跑后为抓拍一个精彩的镜头,他们一边看节目一边在笔记本上记着密密麻麻的文字,甚至跑去后台紧张地采访。
但是身在校园生活中的同学们会注意到这群人的存在吗?会去关注他们所写的新闻报道吗?会对他们的工作提出建议或者意见吗?而处在职业记者与普通大学生夹缝中的学生记者又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为整个群体的未来发展做规划?
我们经院记者团的部分成员就“你心目中的学生记者”这一主题进行了长达一周的校园访察,通过问卷调查、随机采访及人物专访等形式,认真倾听了来自各院系同学及老师的不同声音,从不同的视角对学生记者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进行了剖析。
新闻知识知多少 传媒素养大摸底
我们小组成员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芙蓉园区和博学园区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实收96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2份。来自新闻学院、经济学院的08、09级同学积极配合了我们的调查,并对学生记者的宣传工作提出了建议。
经过整理和统计,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81.2%的同学对于新闻导语知悉很清楚。89.7%的同学有时会对新闻产生质疑。76.7%是为了了解社会和生活资讯而接触新闻媒体的。此外,90.7%学生对厦大各院校的学生记者印象很好。同时90%的学生认为学生记者最需要的的新闻人素养是捕捉新闻的敏感度。这说明同学们对于学生记者的要求更多的是在专业性层面上,对于新闻的灵活把握和敏感性。
问卷调查的数据反映出我校同学普遍对于新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有比较高的传媒素养。他们具有自我辨别能力,理性思维日益成熟。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记者在他们的印象中有一定的认可度,但是专业素质尚需提高。
倾听大众声音 了解真实评点
问卷调查只是冰山一角。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广大同学对学生记者的观点看法,我们小组派出了随机采访小分队,深入厦大学子生活第一线进行了调查。从步行广场到教学楼,从篮球场到校区门口,采访记者与来自各个院校的同学面对面,大话“心目中的学生记者”。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们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记者这个行业关注度并不高,但是对于记者的工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他们认为记者主要从事摄影、新闻采编、专访等工作。另外,在受访的同学看来,倾听大众声音、准确反映社会现象、并能引起读者思考与启迪是一篇新闻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有部分受访的同学认为学生记者没有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尚未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找到出路。
此外,热心配合的受访同学应邀对学生记者这个群体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议。“希望记者团能及时地反映大家关心的事,更真实地反映校园生活,挖掘到更有趣或者更有深刻意义的现象与我们分享。”“希望本校学生记者能与外界多多沟通,毕竟不少校园现象就是社会问题的影子。”
通过此次采访,同学们的声音被记者真实地记录下来,并成为了他们日后努力的方向。
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群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了了解更多人的看法,我们采访了经济学院分管宣传工作的陈勇老师、经济系辅导员袁愉年老师。师生茶话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话遍学生与记者。
记者:陈老师,你好。我们是经院记者团的记者,想就“你心目中的学生记者”这一主题对您进行采访。请问一下,你对于学生记者的定位是什么?
陈老师:学生记者其实是一个特殊领域中的准新闻人。他们是学校生活中的记者,但与职业记者相比,虽然存在新闻写作能力较差的软肋,但同时也更活跃、更贴近学生心理。而与普通的同学相比,他们具有对新闻的敏感性,观察思考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
记者:那么学生记者的宗旨就是服务同学们?
袁老师:没错。宣传,要做到位。再者——提高品牌影响力,真正成为同学们的新闻记者,让同学们关注喜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记者:但是从一系列的采访中,同学们普遍反馈学生记者写的太官方了一点,没有贴近他们的生活。这就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陈老师:我觉得还是学生记者的问题,文笔还达不到同学们的要求。记者其实分很多类,对于写作的风格也有不同的要求。人物记者——要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对读者的思想适当地引导。体育记者的语言就要有张力,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我们也是一样的。否则僵化思维写出来的文章就千篇一律,就如你所说的“官方”。
袁老师:官方性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学生和学院所站的角度不同,学生希望活泼有趣,可是学院更注重整体的协调,信息的准确性,所以要把关。但你们可以寻求另外的渠道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你们可以开设博客,可以包括很多板块的内容,可以包括你们幕后有意思的事情,对事件的评论等。若有你们自己的信息报道板块,这样就可以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也可以提高你们的影响力。
记者:就是最主要的还是学生记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解决方法。这就需要多方面学习。那么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自我个人的,还是集体性的?
陈老师:这个问题好。学生记者应该是也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群体。一方面,作为个人来说,思想道德、时事政治、学识等方面不断丰富自己。从群体来说,要“走出去、请进来”,多与同行交流,学习良好的经验与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和人文学院的记者团组织交流,主要就是学习他们新闻写作中的一种人文素养。和新闻学院交流,新闻的写作可能更专业。至于校外,可以邀请各报社的记者举办讲座、指导培训等。这是一种交换,可以取长补短。
记者:谢谢陈老师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大家都受益匪浅。谢谢老师。
老师们:不客气。以后有问题欢迎交流,像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校园访察面面观 学生记者有话说
这些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们,你们就是这个世界的良心!——新闻学院08级、《大学生》驻校记者樊珊
做一个记者,最起码的,你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有良心。——经院记者团 张晓雯
尽管学生记者在扩大校园影响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仍有信心,认真的体会这份经历,认真享受这份精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济学院记者团 张雪
“你心目中的学生记者”这一主题让我们对于学生记者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他们的新闻素质亟待提高,需要以更娴熟的写作手法及个人风格去满足同学们不断提高的要求。这激励学生记者努力完善自我,丰富涵养,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当校园文化日益丰富多彩的时候,当校园文明越来越发展的时候,这就是学生记者的荣耀,也是他们作为准新闻人的骄傲。
经济学院记者团 张雪 高雪 洪一飞 张晓雯
编辑 潘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