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大超市”台湾商品少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大嶝实践队完成的一份《厦门大嶝对台小额交易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台湾商品进口额及交易量不到全市的1%,其通关机制不合理,免税额度小是主因
1998年5月,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厦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对台交易市场),是祖国大陆惟一的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享受对台贸易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两岸大超市”。
然而,这个“大超市”经过9年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近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大嶝实践队完成了一份《厦门大嶝对台小额交易市场调研报告》。实践队通过与多个相关部门的座谈、300多份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等途径,剖析对台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并将调研报告报送福建省及厦门市政府。
一、现状
台湾商品进口额不足全市1%。据统计,目前,对台交易市场有各类商行310多间,由大陆19个省市的商家经营。在这里,大陆的游客可以买到正宗的台湾原产地商品,台湾客商也可以买到产自大陆各地的土特产。
对台交易市场成立以来,其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厦门或福建同期发展速度。1999年至2005年6年间,对台交易市场上台湾商品进口额年平均递增13.92%,高于同期厦门市台湾商品进口额1.63%的增幅;对台交易市场客流量年增长率达19.53%,发展速度超出同期福建游客量5.31%的增幅;对台交易市场交易额年增长率21.93%,而同期厦门社会消费品交易额增长率仅为11.64%。
但在维持一个较高发展速度的同时,对台交易市场的一个尴尬局面就是市场总量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通过调研,实践队发现,对台交易市场的台湾商品进口额及交易量不到厦门市台湾商品进口额及交易量的1%,客流量也仅为福建同期总量的1.1%。
据了解,对台交易市场近期准备再投入10亿元进行扩容升级,全力打造“对台”特色,使之逐步成为大陆各地和台湾相互采购以及台交会常态化的最好平台,以及最优、最前沿的台湾商品和大陆名优商品集散中心。
二、调查
五成多消费者怀疑商品质量。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大嶝实践队开始对对台交易市场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消费者和商家对市场都不是很满意,都希望市场能有所改进。
1.消费者认为商品价格不透明,担心质量。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消费者认为对台交易市场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商品质量缺乏保证、商品价格不够透明、政策的实惠性不强、配套设施不完善。54%的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满意度很低,对商品的质量产生怀疑。
消费者说,“开价100多元的东西结果40元买下了,我现在都不知道那些东西到底值多少钱了!”据了解,目前,对台交易市场中52%的消费者属于跟团游客,由于他们对市场内商品价格水平不熟悉,往往更倾向明码标价的销售方式。
由于价格不透明,使得消费者利益受侵占成为可能,抵消了政策带来的优惠。同时,1000元的免税额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不少消费者还对市场内及周边配套设施不是很满意。消费者认为,一方面市场内缺少休闲娱乐场所,餐饮场所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引入台湾特色美食;另一方面市场外的交通和住宿条件有待提高。目前,只有一路公交车开入大嶝岛,市场外没有停车场,经常出现道路堵塞的现象,不利于消费者的来往和安全。而市场周边的住宿档次较低使得在大嶝留宿的可能性降低。
2.商家认为商品种类少,人气不旺。市场里销售的商品种类太少,很多商家经营同样的商品,导致市场里竞争太激烈,商品缺乏特色,不利于吸引消费者。
大嶝对台小额商品市场管理办法》规定,交易市场经营范围有粮油食品、土产畜产、纺织服装、工艺品、轻工业品、及医药品六大类,而按照外经贸部和海关总署的规定,每人每天累计交易进口台湾产品价值是在人民市1000元以下(含1000元)。这样导致了台湾大部分畅销商,如光学照相仪器、小电器等单价在1000元人民币以上的商品无法进入交易市场。尽管国家此前已将免税额提升到3000元,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未正式施行。
据业态调查结果显示表明,对台交易市场产品结构以高粱酒、食品及饮料为主。从顾客调查问卷的反馈看,顾客普遍认为产品的特色限制了他们的购买欲望,对商品的种类不是很满意,顾客普遍反映希望对台交易市场增加商品种类,尤其希望在市场买到台湾的高科技电子产品、服装鞋子及表类等商品。
另外,几乎所有的商家都反应交易市场消费者太少。2006年,对台交易市场累计客流量为81万人次,平均每天仅为2219人次,况且并不是每个消费者到了对台交易市场都会消费。除了“黄金周”等节假日,如何带动日常的人气是对台交易市场面临的一个问题。
三、问题
1.灰色销售方式大行其道。实践队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对台交易市场内台湾商品的销售渠道除了游客购买,周边地区部分零售商店、酒店采购之外,出现了一些灰色销售渠道,如邮购、批发及订单式购买等销售方式。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批发及邮购分别占对台交易市场交易方式的28%及12%,同时晋江、石狮及广东大量订单式购买也是重要销售渠道。尽管这类销售行为是被明令禁止的,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邮购和订单式购买等灰色销售渠道是市场自发产生、不可避免的经济行为。这种民间行为在政府监管上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并且如果单靠打压手段势必会对市场的发展起到较大的阻碍作用。
2.通关机制不合理。实践队还发现,目前对台交易市场的进出口货物,在诸多方面仍采用一般贸易的监管检验方式,而这种方式不适用大嶝对台小额贸易的实际,难以实现货物的便捷流通。首先,对台小额贸易是小宗贸易,批量小、品种系列多,且85%以上的商品是从对岸中小经销商进口,要提供完整的产品资料难以做到。其次,申请进口审批手续难,小额贸易是一种即时贸易,进口的商品只限于市场零售,时间性强,销售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从时间和费用上难以承担风险。第三,货物的进口数量、品种由市场内各商行的需求决定,而各商行的商品需求又取决于游客的需求,因此,组织一个船次的货源少则要订几个商行,多则要订几十个商行,这种进口方式相对于一般贸易的预先订单、批量进口的难度要大得多。对台交易市场目前采用一般贸易的“大通关”报关模式,并要求每个品种、规格的商品都必须报备、报检,这种通关监管要求,使进口台湾商品的小额贸易公司更加难以运作。
四、建议
增加台湾商品种类,免税额提高至3000元。实践队在《厦门大嶝对台小额交易市场调研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其中提到,应争取早日落实提高旅客免税携带量政策,将台湾进口商品游客免税携带额由1000元人民币提高到3000元人民币,增加台湾商品种类,提高市场档次和吸引力。同时,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力度,积极协调商家开展明码标价活动。
同时,要争取政策的灵活性,对交易市场存在的部分邮购、批发订单及网络交易等地下灰色交易渠道进行合理引导,酝酿交易市场邮政销售服务点及网络交易平台试点的建立。将地下灰色交易渠道纳入政府控制范围,从总量控制角度进行协调控制,以“疏”为主,走“疏”、“堵”结合之路。
另外,充分考虑对台小额贸易通关与一般贸易的差异性,避免对台小额贸易按一般贸易方式监管,在无纸通关的基础上,创造便捷的通关优势,即预先报备、有效监管、手续简化、快速通关。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全岛旅游资源的整合。
来源厦门商报 日期:2007-05-11
商报记者:钱玲玲 通讯员